圖書封面:
讀者介紹:
高天玥,女,蒙古族,中共預備黨員,2000年10月生。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2019級信息班學生,内蒙古師範大學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學生會辦公室部門負責人,内蒙古師範大學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第九期大學生骨幹培訓班學員,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第二期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大學生骨幹培訓班學員,曾參與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第十五次學生代表大會被評選為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第十五屆學生會常務委員會委員。曾參加内蒙古師範大學第六屆校園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式表演。疫情期間積極參與當地志願者活動被評為“疫情防控優秀志願者”。
講讀内容:
《80位共産黨人的故事》
在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出現曲折的關鍵時刻,曾有一位起過力挽狂瀾作用的突出人物,那就是共和國十大元帥之一的葉劍英。作為一個文武全才的領導人,他大智大勇,在滄海橫流中顯出英雄本色。他之所以能如此,正出于一顆熱愛黨和祖國的赤子之心,以及畢生對真理的執著追求。
葉劍英,原名葉宜偉,1897年出生于廣東梅縣農村一個小商人之家。他5歲時入私塾,學習之餘還要做繁重的家務勞動。在入三堡學堂、東山中學時,除文史詩詞成績突出外,他又兼習軍事體育,尤精劍棍。日後他文武全才,正是在此時打下的基礎。中學畢業後,葉劍英當過小學教員,依僑鄉的習慣于19歲時到馬來西亞謀事。因受歧視和遭資本家欺壓,他憤然于1917年回國考入雲南講武堂,想走從軍強國之路,自改名劍英。兩年半後,葉劍英以全校最優異的成績畢業。他謝絕挽留,返鄉入粵軍任參謀、炮兵教官,并曾在1923年陳炯明叛變時,親自操炮向叛軍開火,以掩護孫中山脫險。後他任旅參謀長、黃埔軍校教授部副主任、團長、副師長。北伐戰争中因立戰功升少将師長。1927年蔣介石發動反共政變時曾拉攏他,葉劍英卻抛棄每月可得上萬薪饷的地位,趕到武漢向中共提出入黨申請,并得到周恩來批準。
1927年秋,葉劍英接受黨的指示返回廣州,在國民黨軍張發奎的第四軍任參謀長,暗中掩護由“C.P分子”(共産黨)和“C.Y分子”(共青團)為骨幹的教導團籌劃的起義。同年12月,廣州起義爆發,他任紅軍副總指揮。翌年,他赴蘇聯入勞動者共産主義大學(原中山大學),系統學習了馬列主義理論。1930年秋,葉劍英回到上海,與劉伯承等一同翻譯了蘇軍的條令。翌年春,他進入贛南根據地,在毛澤東、朱德領導下負責參謀部,後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軍委會的首屆參謀部長。繼劉伯承之後,葉劍英成為人民軍隊的第二任總參謀長。
1932年,葉劍英與劉伯承對調,任紅軍學校校長。長征中,他任軍委第一縱隊司令員,前敵指揮部參謀長。他曾因向中央報告張國焘分裂黨的企圖,後來受到毛澤東高度贊揚。到達陝北後,葉劍英任一方面軍參謀長。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他任八路軍參謀長。由于他長期在國民黨統治區工作,同周恩來、董必武并稱為“中共外交三騎士”。1941年,葉劍英從重慶回延安主管總參謀部工作。1945年,他在中共“七大”上當選中央委員,随後再赴國民黨統治區,任美、國、共合組的軍事三人小組的中共代表。1947年,他率軍調部最後一批人返回延安,随後去晉西北任中央後方委員會書記,負責對轉戰陝北的毛澤東、周恩來所率的中央機關實施保障。
1949年北平解放後,葉劍英為中共中央派出的首任北平市長。同年秋,他又任中共華南分局第一書記,率幹部南下,廣州解放後,任市長兼廣東軍區司令員。1953年,他調回北京,主管軍訓等工作,并任軍事科學院首任院長。“文革”後期,老帥中間隻有他在位主持軍隊工作。1976年10月,葉劍英坐鎮指揮,一舉粉碎了禍國殃民的“四人幫”。
在新的曆史時期,德高望重的葉劍英曾任黨中央副主席、人大委員長,後來他因“身欲奮飛兮病在床”,主動提出退出領導崗位。1986年逝世,享年89歲。
葉劍英與周恩來、劉少奇等許多中共早期領導人出生于同一時代,同樣成長于革命與救亡為國内主旋律的時代。他的獨特之處,又在于生長于廣東僑鄉。自明清以後,中國大地就出現了南北貧富傾斜,在居民遷移流向上,俗稱“甯向南翻三座山,不向北挪一塊磚”,閩粵的人再窮便出海闖南洋。葉劍英本人也有過出洋經曆,然而他還是回到苦難的祖國,由到舊軍隊中從戎走向參加共産黨革命之路,并以特有的才華在黨内軍内成為智多星式的“參座”。這除了特定時代的革命風潮影響,還在于他有愛國愛民的赤子之心。
在黨内軍内的高層領導中,毛澤東很稱贊葉劍英的文才,尤其說他“善七律”。從少年時代起,葉劍英便如癡如醉地鑽研名人詩詞。積下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再加上走出國門開拓眼界,更激發了教國情懷,葉劍英同毛澤東、陳毅一樣都是詩人兼革命家、軍事家。這種人生道路,也向人們昭示出: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與革命、對外開放相結合,能夠培養出适合中國特色需要的傑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