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分類
相關鍊接 
背景:
黨建思政

【學黨史,正青春】——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領學黨史講讀活動(第二十四期)


[日期:2021-06-07]


圖書封面:

讀者介紹:

 張靜,漢族,20級學碩研究生,中共黨員,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研究生黨支部組織委員。曾獲得2020年度自治區學業獎學金,參加了内蒙古師範大學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第三期“青馬班”培訓,獲得“認證杯”數學建模比賽第三名。

講讀内容:

《80位共産黨人的故事》

徐特立,1877年生于湖南長沙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從小體味到農民所受的殘酷剝削。9歲時,父兄因憤于不識字受欺壓,湊錢讓他讀私塾。他讀了6年書又因無錢辍學在家,曾跟随一個和尚學習禅宗。後來他在家勞動,又教私塾。1905年因清政府廢科考辦新學,長沙辦起師範學校,他考入該校讀速成班。畢業後與他人合辦高小,又應聘長沙周南女校。

1907年發生清政府向外國屈辱妥協的教案時,徐特立在學校作時事報告,講到激憤之處,熱淚如傾,竟拿菜刀把自己的左手小指砍掉,蘸着血寫了抗議書,寫完當場暈倒。這一“抽刀斷指”的舉動,頓時蜚聲全省,徐特立也被當時有進步思想者譽為最有血性的激進人物。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徐特立積極參加湖南起義,被推為長沙副議長,翌年又任省教育司的科長。他一身清正進入官場後,頓覺黑暗無比,不久返回教育界,任長沙師範學校校長。1919年,國内興起赴法國勤工儉學熱潮、年已42歲的徐特立也報名前往,成為年紀最大的留學生。在法國四年間,他邊做工邊學法語,後入巴黎大學學習自然科學。回國後,他任長沙第一女師校長,被公認為湖南的教育界名流。

1927年初大革命高潮時,徐特立參加了湖南農民協會并任教育科長,又在左派掌權的國民黨長沙市黨部任農工部長。同年夏天,大革命失敗,在不少共産黨員叛變脫黨時,徐特立卻以50歲年齡入黨。随後,他參加了南昌起義,任師黨代表。部隊失敗後,他決定同賀龍一起上山打遊擊,隻是因病未能跟上,被派赴莫斯科入中山大學。他學通俄語後,系統研究了馬列主義,并同吳玉章,瞿秋白共同研究了漢語拉丁化拼音。

1930年末,徐特立潛回國内,赴江西根據地,後在中華蘇維埃政府任教育部副部長(部長為瞿秋白)。1934年,他随軍長征。一路上,他挂着一根竹杖,打着防身用的紅纓槍,和大家一同行軍。瞿秋白在告别時換給他一匹好馬,他卻總是讓給傷病員騎。據統計,長征兩萬五千裡,徐老騎馬不過二千裡,人稱“徐老徐老真是好,不騎馬兒跟馬跑”。

到達陝北後,中共中央為他慶祝60歲壽辰。毛澤東寫信緻賀,稱徐老今後還将是我的先生。抗戰爆發後,徐特立先到國民黨統治區做中共代表,1940年回延安任自然科學院院長,在黨的“七大”上當選中央委員。此時,他老當益壯,年近七十還參加了延安青年體育運動會的遊泳比賽。1947年,中央為他慶賀70歲誕辰,毛主席的題詞是“堅強的老戰士”,朱總司令的題詞則是“當今一聖人”。

新中國成立後,徐特立任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因年老記憶力減退,他自動申請免職。但是,他仍關心國事——“大躍進”時不表贊成,“文革”開始後又憂心不已。1966年國慶節上天安門時,他守在電梯旁等毛澤東,想傾訴心中想法。毛主席遠遠看見他後,馬上打招呼并想走過來,可惜被突然出現的一群高呼“萬歲”的人隔開。徐老此後身體日衰,難以外出,于1968年去世,享年91歲。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大文學家屈原的這句名言,曾是徐特立和他的學生毛澤東等尋求真理時的座右銘。在中國近代各種思想極其活躍的湖南,徐特立走過的路途,正是一個貧苦知識分子通向光明進步的人間正道。

早年的徐特立有着反抗黑暗社會的自發意識,本想皈依佛門,後轉為尋求教育救國。他從教多年,卻總自感不足——28歲時入長沙師範速成班;在學界成名後又赴上海,跟随比自己年輕的老師學習;還去日本考察過學校教育;42歲時索性到法國留學。這種學而不厭的精神,正是他始終能在時代的激流中居于前列的根源。

徐特立一直同情勞動人民,這又決定了他在曆史關鍵時刻的取向 。湖南農民運動興起時,省内學界名流的反應差異極大。已不是農民身份的徐特立卻參加了農民協會,并認為自己“思想整個革了命”。在随後出現“馬日事變”的白色恐怖中,他反而要求加入共産黨。他從苦難的故鄉走向東瀛、鬧過西洋,反複的比較鑒别,他感到隻有共産黨才是中國的希望。追求新思想、新文化、新生産力,最後認定共産主義是最美好的理想,這就是徐特立的道路給我們的啟示。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