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封面:
讀者介紹:
楊帆,女,漢族,中共黨員,19級研究生。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研究生黨支部副書記。
講讀内容:
《80位共産黨人的故事》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和新中國成立後的歲月中,黨内有一位頗具獨立見解的傑出領導人——王稼祥。戰争年代中,他帶着危及生命的重傷長期堅持工作;和平時期,他又為黨的國際交往聯絡提出了真知灼見。
王稼祥,1906年生于安徽泾縣厚岸村,在家鄉讀小學後又入教會中學。1925年,他赴滬入上海大學附中,在那裡加入共青團。同年10月,王稼祥赴蘇,先後在莫斯科中山大學和紅色教授學院學習。1928年,他由團轉黨(當時團員轉黨,團齡也算作黨齡)。
在蘇聯期間,他對馬列主義有深入的研究。因沒有參加過黨内的實際工作,他曾擁護王明的教條主義見解,被稱為“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之一。不過,他為人正派,鄙視小集團活動。1930年回國後,在中共中央宣傳部任幹事,随後任黨報委員會秘書長。1931年4月,王稼祥赴中央蘇區,擔任紅軍總政治部主任。同年11月,他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軍委副主席和外交人民委員(相當于外交部長)。
1933年4月,他遇空襲被炸穿了腸子——在沒有麻藥的情況下,忍着劇痛經曆了八小時手術,當時人稱勝過關公刮骨療毒。因無法取出彈片,隻好采取保守療法。翌年1月,他當選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同年秋,他腹部通着管子、坐着擔架參加了長征。
在1935年1月的遵義會議上,他提出要毛澤東擔任黨和紅軍的領導。後來,毛澤東多次稱贊這“關鍵的一票”。遵義會議後,王稼祥與毛澤東、周恩來組成中央軍事三人小組,指揮全軍行動。
過雪山草地時,他病情加重,仍以常人難以想象的毅力堅持下來。到達陝北後,他因傷情惡化被中央派人秘密送往上海治療。1937年夏,他轉赴莫斯科治傷并任中共駐共産國際代表。翌年8月,他回到延安,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和八路軍總政治部主任。1944年,他因傷口惡化病倒而無法工作,1946年再度被送到蘇聯治療。1947年,王稼祥回東北解放區,任東北局城工部長。
1949年,他擔任新中國首任駐蘇聯大使,1951年回國任中央對外聯絡部部長,1956年當選中央書記處書記。幾十年間,王稼祥總是在腹部帶着熱水袋工作。
解放以後,他提出過許多寶貴見解。在1958年“大躍進”中,他拒絕随風附和。1962年初,他大膽地建議應改變援外數量過大的狀況,要“量力而行”;在國際鬥争中不要四面樹敵。這些觀點被康生等批判為“三和一少”(即所謂對帝修反要和,對世界革命援助要少),随後,王稼祥難以再領導中聯部工作,“文革”中又遭殘酷批鬥和關押。
因毛澤東一再肯定他的曆史功績,1973年在黨的“十大”上他又被選為中央委員。1974年1月25日入睡前,王稼祥得知江青等要發起“批林批孔”運動,預感到黨和國家又要遭受新災難,憂心如焚。次日清晨,夫人朱仲麗喚他起床時,發現他已全身冰涼。
從王稼祥的外貌看,他面容消瘦,總戴着一副金絲眼鏡。年輕時留學蘇聯五年,他被稱為“紅色教授”型的人物。王稼祥當年英語、俄語成績都非常突出,在國外學習得心應手。但他與同在莫斯科中山大學的王明等人完全不同,不是像他們那樣依照蘇聯人的觀念來思考中國的問題。毛澤東在黨内曾一針見血地指出:“王明問題的關鍵、症結之所在,就是他對自己的事(注:指中國問題)考慮得太少!對别人的事卻操心得太多了!"
王稼祥卻始終從中國人的立場考慮國際問題,面向世界時又總是立足于中國的實際。近代中國社會發展極不平衡,既有模仿國外建起的大城市,更有停留在古代生産方式上的廣大農村。從國外留學回國的人,往往把目光隻限于較為發達的城市,這樣促使許多自認為先進者卻脫離本國實際。所以他們縱然有千條萬條妙計,結果卻無從施展。
王稼祥能在中國革命的關鍵時刻有正确的選擇,在國際問題上能提出許多真知灼見,恰恰是這種特殊背景下的産物。他的可貴之處便是能站在世界的高度,卻又能反複比較和思考中國的實際。這樣,處理國内問題有更高的世界眼光,對待國際問題又能處處考慮到中國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