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分類
相關鍊接 
背景:
黨建思政

【學黨史,正青春】——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領學黨史講讀活動(第十一期)


[日期:2021-05-18]

百年隻是序章,未來必将可期

圖書封面:

讀者介紹:

    趙曉冉,女,2000年8月生,預備黨員,現任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2018級漢二班團支書,連續三年獲得校級優秀幹部獎學金。

講讀内容:《80位共産黨人的故事》

    毛澤東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之時,在長沙的摯友便是蔡和森。從中共“二大”至“六大”,蔡和森都是中央委員,他的家庭也成為黨内突出的革命之家。他同妻子向警予、妹妹蔡暢、妹夫李富春等人都作為黨的第一代開拓者,用熱血和青春在史冊上寫下了姓名。

    蔡和森,字潤寰,曾用名蔡林彬,1895年出生于湖南湘鄉縣一個破落的小官吏家庭。幼時讀私塾,13歲時因家中困難到堂兄開的店中當學徒,未受照顧而長期遭欺壓,從而萌發了反抗意識。16歲時他才入初等小學讀書,因年齡大被周圍嘲笑稱為“太學生”。經他刻苦攻讀,一個學期後便跳級進入高小。1913年,蔡和森來到長沙,考入鐵路專門學校,後轉入第一師範學校。在校内他讀書到了廢寝忘食的程度,以才學出衆著稱。

    湖南學界名流、曾留學日本和英國十年、弟子滿三湘的楊昌濟教授認為,最好的學生是毛澤東、蔡和森二人,并說過“二子海内人才,前途遠大。君不言救國則已,救國必先重二子。”

    在一師學習時,通過閱讀陳獨秀主辦的《新青年》,蔡和森樹立了革命志向。1918年,他與毛澤東一起創辦了新民學會,會内同仁當時評價說:“林彬是思想家,潤之是實踐家。”1918年,蔡和森來到北京,組織留法勤工儉學,結識了李大钊并得到很多教益。他參加了五四運動後,于1919年末赴法國。在那裡,蔡和森接受了科學共産主義,并向國内朋友寫信提出要組織共産黨。毛澤東接信後表示:“你這一封信見地極當,我沒有一個字不贊成。”

    1921 年年底,蔡和森回國,在上海經陳獨秀等介紹加入共産黨,并于1922年中共“二大”上同妻子向警予一起當選中央委員,他長期主辦中共機關刊物《向導》。1925年,他作為中共駐共産國際代表團團長赴莫斯科。1927年回國,中央宣傳部長在中共五大上被選為政治局常委。

    在大革命失敗的緊要關頭,蔡和森支持毛澤東的意見,主張獨立展開武裝鬥争,土地革命開始後,蔡和森長期在上海和莫斯科兩地工作,因反對過“左”的政策,于1928年被撤銷政治局委員和中央宣傳部長之職。1931年年初,他從蘇聯回國提出想去江西蘇區,但中央派他去恢複剛被破壞的廣東省委。因廣州已難立足,他在香港聯絡同志開展工作。

    1931年6月間,原先負責中央保衛工作的叛徒顧順章帶特務到香港,抓捕了蔡和森,并由港英當局将他引渡給廣東軍閥。在廣州獄中,蔡和森受盡酷刑,堅貞不屈,最後,他的四肢被釘在牆上,敵人用刀把他的胸脯戳爛。他犧牲的日期已不知曉,殉難的慘烈也是很久後才打探出來的。

    近代湖南,地靈人傑。20世紀初,“中國如為德意志,湖南便是普魯士”的豪言,在黃興、蔡锷等三湘志士中流行。在橘子洲頭、嶽麓山下出現了毛澤東、蔡和森等一代英才,也正是激蕩神州的救國熱情和湘境特有的人文環境所促成。清末至民國初年的湘人,在國内諸省中以講求務實和尚武著稱。湘軍起自民間,能挽救清廷,雖被反滿的革命者诟病,卻畢竟激起湖南人士的自豪感和勇悍精神。給毛澤東、蔡和森以最大影響的導師楊昌濟,就極其推崇曾國藩的“經世治用”之道。戊戌變法中,湖南也是最激進之省,辛亥革命中又是武昌起義後的主要後援地,所出新書居全國之冠。

    在此環境下成長的蔡和森等一代學子,雖身無分文,卻有胸懷天下之志“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他們由崇拜康有為,進而跟随孫中山,又曾信奉過日本的武者小路實笃的“新村主義”,最後選擇了馬克思主義。蔡和森及其家人的求學和思想探索過程,恰恰是追求革命思想以救國救民的典範。

    在新民學會成員中,蔡和森最早走出湖南來到北京,又首創留學法國并帶頭成行。前往外國卻為救中國,精神探索卻為解物質困境,正是那一代”書生意氣,揮斥方遒”的青年革命者的理想風貌。無論時代如何變化,蔡和森這一代人的精神應為後人所效法。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