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隻是序章,未來必将可期
圖書封面:
讀者介紹:
周惠,女,蒙古族,2000年11月生,現任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2018級統計班團支書,曾獲得2019-2020年度校級三等獎學金,内蒙古師範大學2021年五四表彰中被評為優秀團員。
講讀内容:《80位共産黨人的故事》
從30至50年代前期,中國共産黨在黨内會議和召集的群衆大會上,一般都并列着兩幅畫像毛主席、朱總司令。奪取政權的烽火歲月中,朱德的名字與毛澤東一起,成為中國革命的象征,回溯黨的曆史時不能不追念這位剛毅而又慈祥的老前輩。
朱德字玉階,1886年生于四川儀隴縣一個農家。少年下田勞作并讀過私塾,20歲時到成都考取了高等師範,畢業後回縣城當了體育教員。看到社會黑暗,他徒步跋涉三個月到昆明,考入雲南講武堂,受教于留學日本成為“士官三傑”之一的蔡锷等人。在講武堂中,朱德參加了反清革命的同盟會,參加了辛亥革命。
朱德畢業後,在滇軍中由少尉排長幹起,在護國讨袁和護法戰争中一直升至少将旅長,戰功顯赫,名震川滇。他對辛亥革命後中國陷入軍閥混戰、黩武争權深感厭惡,在家中廣泛接納青年軍官及學生,并讀《新青年》等雜志,苦苦思考救國道路。
1922年初,他毅然抛棄高官厚祿,掙脫舊關系的羁絆,從雲南來到上海,見到孫中山,提出革命不能再走利用軍閥打軍閥的老路,他又找陳獨秀,提出想加入中國共産黨。一個舊車隊的将軍想入黨,這使陳大感驚訝。當時雖鼓勵他追求進步,卻未同意。同年秋,朱德乘船赴歐,到德國學習軍事,并研究社會主義理論。在那裡,他見到了周恩來,并經周恩來介紹加入了共産黨。1925年朱德又入莫斯科共産主義勞動大學,并在軍訓班學習。在那裡,他提出回國後如打不赢就上山,令蘇軍的教官驚訝。
1930年,朱德成為紅一方面軍總司令、中國紅軍總司令。此後幾十年間,“總司令”在黨内成為朱德的代稱。他和毛澤東、周恩來一同指揮了前四次反“圍剿”作戰。長征時以度量大如海、意志堅如鐵的态度克服了張國焘的分裂主義,促成三大主力紅軍會師。抗戰初期,朱德率八路軍總部挺進華北敵後,躍馬敵後。1940年他回安後,協助毛澤東指揮全局,并倡導了開發南泥灣。解放戰争中,他親臨指揮石家莊,開創打城市攻堅戰的範例。全國解放後,朱德先後任國家和黨的副主席、人大委員長,1955年授十大元帥時為第一名。
19世紀中葉,當歐美依靠“第二次浪潮”即工業革命的基礎,用洋槍洋炮打開中國大門時,清軍用農耕時代的刀矛和土火槍與之對抗。為了自強,中國人不得不向列強學習軍事,仿照德、日軍校興辦講武堂。可是步入後塵的爬行式學習,培養的大都是内戰内行、外戰外行的軍官,“徒弟”照舊被“師傅"欺負。
朱德作為出身新式軍事學堂的軍人,最可貴之處在于勇于探索适合中國革命特點的全新強軍之路。他到德國學過稱雄世界的陸軍戰術,到蘇聯研究過政治建軍,又結合自已率滇軍在山區剿匪的遊動作戰實踐,在紅軍建立之初便思索一套獨特的戰術。美國作家斯諾說,毛澤東和朱德是中國革命的“兩個孿生天才”,“毛澤東是這一鬥争的冷靜的政治頭腦,朱德是它的熱烈的心,以行動賦予了它的生命。”二人合作,優長互補,創造出了遊擊戰的“十六字訣”等古今中外從未有過的打法。
由于紅軍的英勇和具有獨特的戰術,國民黨軍以幾倍、十幾倍的兵力一次次到江西“圍剿”,結果報紙上終年總是哀歎受挫,這也使“朱毛”之名天下傳揚。毛澤東與朱德的合作,持續了為時二十多年的革命戰争的整個始終。當1949年10月五星紅旗第一次在天安門升起時,廣場上和全國人民高呼的是兩個“萬歲"——“毛主席萬歲!“朱總司令萬歲!”這恰恰是曆史作出的選擇。
1927年秋,南昌起義部隊在粵東北戰敗,主力第二十五師的師團幹部除了搞政工的陳毅外,全都逃跑或離隊。當時這支葉挺鐵軍的老部隊由朱德率領留守三河壩,對這個舊滇車将領,幹部戰土們起初隻感到他面容慈善,為人謙和,對别的方面并不了解。幾天後在武平縣石徑嶺的一次遭遇戰,使朱德一下子樹立起威信。
當時一股民團控制住險要的山險口,部隊陷入一條山溝,後又有追兵,每支槍又隻剩幾顆子彈,在千鈞一發之際,朱德帶領幾個警衛人員從長滿灌木的懸崖陡壁上攀登而上,突然出現在把守隘口的民團後面開火。敵兵在驚慌之中搞不清多少人來包抄,落荒而逃。當起義軍官兵急速前進時,都清楚地看到朱德手執一支駁殼槍。威武地站在一塊斷壁上,指揮大家通過了隘口。幾十年後,當時任班長的粟裕大将仍對這一幕記憶猶新。
面對着革命低潮,行軍中不斷有人開小差,2500人減到隻有700人。朱德此時在隊伍中前後奔走,把自己的馬讓出來馱傷病員,鼓勵大家看到革命前途。他還召集全體人員講話說:“不願革命的可以回家,不勉強。無論如何,我是不走的。隻要有十支八支槍,我就有辦法。”這種豪邁氣概和以身作則的精神,感動了剩下的同志,大家跟着朱德走到湘南,又登上雄偉的井岡山。這支英雄部隊作為種子,此後發展為紅四軍、紅一軍團、紅一方面軍。朱德後來能成為人民軍隊三任總司令,奠基之舉就在于此刻的振臂一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