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分類
相關鍊接 
背景:
黨建思政

【學黨史,正青春】——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領學黨史講讀活動(第五期)


[日期:2021-05-01]

百年隻是序章,未來必将可期

圖書封面:

讀者介紹:

   

     郝一帆,男,2002年6月生,漢族,共青團員。20級數學與應用數學漢二班團支書,返家鄉志願服務活動優秀志願者。

講讀内容:《80位共産黨人的故事》

    在創建中國共産黨的“一大”代表中,最長壽的就是被稱為黨内“五老”之一的董必武。在那個時代裡,他與李大利、陳獨秀走過同樣的人生道路,由讀私塾、考秀才、任教到赴日本留學,了解到共産主義思想,再回國革命。此後幾十年疾風暴雨中,當戰友和同道者紛紛倒下或落伍後,董老作為碩果猶存者站到新中國最高代表的位置上,又格外令人敬慕。

    董必武,原名賢琮,又名用威,字潔畲。1886年出生于湖北黃安(今紅安)縣城一個貧苦知識分子家庭。從小跟随教私塾的父親讀書,18歲應試中秀才。随後在家鄉高等小學任教,1905年到武昌考入中學堂,接受近代教育,五年後畢業赴黃州任中學英文教員。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董必武趕赴武昌投奔軍政府任秘書官,擔任過同盟會湖北支部評議員,軍政府總務科長。1913年反袁世凱的“二次革命"失敗後流亡東京,入日本大學讀法律。當時孫中山建立的中華革命黨隻有幾百人,董必武加入其中。

    1915年董必武潛回原籍組織反袁起義被捕,袁世凱死後出獄,回日本完成學業。留學期間,他接觸到馬克思主義書籍,1917年回國後在武漢開辦律師事務所并辦學,成為湖北頗有些名氣的教育家和律師。

    1919年五四運動發生後,董必武的思想轉向共産主義,翌年夏通過李漢俊與陳獨秀為首的上海共産黨小組接上關系,随即和陳潭秋等在武漢組織共産主義研究小組。1921年7月,董必武赴上海參加中共“一大” ,此時35歲,在代表中僅次于何叔衡為第二年長者。

    “一大”後董必武返鄂,公開職業是主持武漢中學,并在湖北一師等校兼課。他在校内秘密向學生進行革命教育,從而在省内發展了最早的一批黨團員。北伐軍占領武漢後,董必武成為湖北省政府三常委之一,并兼農工廳長,積極組織農民運動講習所并推動工人運動。1927年7月武漢政府反共後,因他已遭通緝且目标太大,由黨組織安排赴日本,再轉往蘇聯學習。1932年回國後進入江西蘇區,任中央黨校副校長、臨時中央政府最高法院院長等職。

    1934年董必武以近五十歲的年齡和體弱之軀參加長征,在幹部休養連任黨支部書記,其間拉着馬尾巴爬過雪山,拄着拐棍走出了草地。1937 年抗戰爆發後,中共中央派他重返武漢,擔任長江局常委,後遷往重慶和周恩來一起主持南方局工作。在1945年中共“七大"上,被缺席選為中央委員、政治局委員。1947年從國統區撤回後,主管華北财政工作,翌年任華北人民政府主席。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過英雄反過來也可以推進時勢的前進,董必武與他的家鄉黃安縣,便是一個極好的例證,提起湖北黃安,在中國革命史上赫赫有名。此處位于鄂豫皖三省要沖,近代為多戰之地,民風勇悍。董必武從小就受到群衆反洋教鬥争的影響,既看到周圍貧苦之狀,又能到武漢上學接觸到新的物質和精神文明,因此萌生出尋求真理救國救民的志向。董必武出外求學有成後,馬上為故鄉興辦學堂,培養出縣裡第一批共産黨人,并在大革命的風暴中促成了民衆精神面貌巨變。

    土地革命時期紅軍曾将當地稱為“紅安”,解放後又正式定名為紅安縣。這裡是人民軍隊的幾支主力——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新四軍五師的誕生地。黃安籍人士中,曾出了兩位國家主席——董必武、李先念,在殘酷戰争中走出了200多位軍級以上的幹部,解放軍首次授銜時便有50多位将軍,是全國最有名的“将軍縣”之一 。

    後人還應看到,為這些輝煌奠基的數字更驚人——全縣48萬人口,在戰火中有8萬人參加了紅軍、八路軍、新四軍和南下的劉鄧解放大軍,先後共有14萬軍民死難犧牲。從1927年黃安、麻城暴動至1949年最後解放,大别山上戰鬥紅旗長達22年不倒,與海南島的瓊崖并列為全國堅持武裝鬥争最長的地區。講起艱難的中國革命,人民總要念起毛澤東走上的井岡山,同時也要提到董必武的家鄉一一以黃麻為起點的大别山!

    董必武從日本大學法律系畢業歸國後,武漢的故舊們提供了收入豐厚的律師職位,他卻志在辦報和建校。此前因看到國内外的強烈反差,他深感需要先做兩件事:一是用報紙宣傳民衆,二是辦學教育新人。

    1920年初,董必武同幾個好友籌辦私立武漢中學,卻因原先答應出資的人反悔,經費無着。他傾其所有,雖正值冬季也将身上僅有的一件皮襖脫下,送到當鋪,才使中學得以開辦。由于辦學投入多收費少,董必武和身邊的同事幾年中生活一直很窘迫。天涼後就将蚊帳典當,有時隻剩下一條褲子,隻好晚上洗了早上再穿由于經常要參加一些社會活動,需要着長衫,董必武就與他人輪流穿着。一個本可就高職、賺大錢的歸國留學生和社會名流,為理想追求甘願過這種生活,也作為無聲的教材感染教育着身邊的青年。

    1945年聯合國成立大會在舊金山舉行,經中共努力争取,國民黨政府被迫在中國代表團的五名成員中讓出一個名額,董必武作為解放區代表參加。起初,代表團中許多人認為共産黨都是粗俗的農民造反者,一路上與董必武接觸,才知道竟是這樣有學識的人。

    到美國後,他向華僑、新聞界、友好人士和部分上層官員大力介紹解放區的情況,擴大了中共在國際上的影響。聯合國成立大會召開時,董必武又用毛筆蒼勁地在舊金山宣言上簽上自己的姓名。

    他逝世時聯合國秘書長專門發來唁電,稱其為參與創建者之一。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