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隻是序章,未來必将可期
圖書封面:
讀者介紹:
田宇軒,女,漢族,共青團員。20級數學與應用數學漢一班團支書,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第三期大學生骨幹培訓班學員。先後獲得2019-2020年度内蒙古師範大學一等獎學金,桃李杯内蒙古信息素養大賽三等獎,疫情阻擊戰征文比賽一等獎,内蒙古師範大學疫情防控知識競賽三等獎,一本好書閱青春校級征文優秀獎,校級公務員模拟大賽三等獎,2020數維杯建模比賽優秀獎,返鄉大學生團委挂職優秀志願者。
講讀内容:《80位共産黨人的故事》
1921年中國共産黨誕生時,53名黨員大都是信仰共産主義的革命青年。彙聚在上海的13名中共”一大”代表,有10名在30歲以下,卻也有名45歲的用秀才出身的代表,就是與毛澤東一起來自湖南的何叔衡。
何叔衡,字玉衡,号琥璜。1876年生于湖南省甯鄉縣一個農民家庭。他從小一面務農,一面斷斷續續讀了8年私塾。1902年何叔衡考中秀才,縣政府讓他去管錢糧,他卻憤于衙門黑暗腐朽,甘願回家種田、教私塾。雖被有人譏笑為“窮秀才”,卻也因其正直和嫉惡如仇而頗受鄉裡稱道。
不久,因清廷行“新政”後辦新式學堂,1909年何叔衡受聘于雲山高等小學堂,在教文史的同時也開始閱讀外界新書,接觸到孫中山倡導的民主主義思想和近代科學知識。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他率先剪去頭上的辮子,又動員周圍的男人剪辮、女人放腳。暑假時何叔衡回到家中,看到守舊婦人仍不肯解開裹腳布,便說:“看來隻動筆動嘴不行,還要動手動刀。”自已操起菜刀,将家中的裹腳布和尖腳鞋全部搜出後,當衆砍爛。
1913年何叔衡進入長沙,雖已經37歲,卻報考第四師範學校(翌年合并入第一師範)當新生。校内主事頗為驚詫,他卻說:深居窮鄉僻壤,風氣不開,外事不知,急盼求新學。這位校内年紀最大的學生,一向積極參加青年人的活動,并與小自己17歲的毛澤東結為摯友。後來他到市内中學任教,又擔任了省通俗教育館館長,利用這職務傳播新文化。1918年毛澤東等發起組織五四時期的著名青年團體”新民學會",何叔衡作為年齡最大的成員加入且處事老練,毛澤東的評價是“叔翁辦事,可當大局”。
1921年初,新民學會内部就“改造中國與世界”應用什麼主義展開讨論,何叔衡明确反對無政府主義。表示應信仰馬克思主義。同年6月,湖南軍閥以“宣傳過激主義”的罪名,撒銷其教育館館長之職。7月間,他與毛澤東在長沙同登一條輪船赴上海,參加中共建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一大”會後,毛何二人回湘,建立中共湘區委員會。為掩護活動,二人又發起建立湖南自修大學,招收有志青年業餘前來學習。這一學校被軍閥封閉後,何叔衡又建立湘江學校并任校長,一度名滿三湘,并在校内引導不少人秘密參加了黨組織。北伐軍占領湖南後他公開了身份,一面擔任《民報》館長宣傳革命,一面在懲治土豪劣紳特别法庭工作。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何叔衡化裝去上海,翌年被組織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學特别班,此時他年過五十,仍學通了俄語,以此研修革命理論。1930年他回國到上海,任秘密救助遇難同志的全國互濟會負責人。1931年又進入江西瑞金,在中華蘇維埃中央臨時政府中任檢查部部長、臨時法庭主席。因他不贊成過“左”的肅反政策,尤其反對過多地判死刑。被誣為右傾而被撒銷全部職務。
1934年秋紅軍長征,未帶何叔衡這位中共建黨時的元老随隊,留他在當地幫助鄉政府做動員工作。他心裡雖難過,仍每日扶一根拐棍,口無怨言地早出晚歸。1935年初中央蘇區陷落,組織上派便衣隊護送他向閩西突圍,不幸于2月14日在途中壯烈犧牲。
何叔衡作為革命先驅者之一, 同毛澤東一樣出自三湘。這并非由于遠古時舜帝南下到此奏過“蕭韶九成”,而是時勢和特定的地理環境造成。如同兩塊燧石相撞能迸出炫目的火花,兩種文化的交彙和沖突點上往往會産生傑出的革命家和思想家。
19世紀的中國廣東,曾是西方思想與中華古老文明激烈碰撞之地,進人20世紀之後,廣東上海等處的殖民地化和西方文化弊端的影響日占優勢,地處廣州武漢之間的湖南則在新舊文化、東西方思想的沖突中成為主要交彙點。近代湖南星河燦爛的一代英傑,恰好在此背景下放射出他們自身的光輝。
一個舊式秀才能夠實現不斷的思想轉變,關鍵又在于何叔衡願意與激進青年為伍,投身于變革的實踐。人們在曆史上可以看到他在幾個方面創下了年紀最大的紀錄——師範學生 、新民學會會員、"一大”代表……其實這恰恰說明他總身處于年輕人的行列中,有一顆不老心。因此,人們稱贊他是老年人的模範、中年人的模範,同時也是青年人模範。
何叔衡在“新民學會”時就以性情剛毅著稱,臨難不苟正是他這種品格的表現。當年的知己、詩人蕭三後來的稱譽是——“做事不辭牛負重,感情一堆烈火燃。鐵骨铮铮壯烈死,高風亮節萬年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