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隻是序章,未來必将可期
圖書封面:
讀者介紹:
闫淑娜,女,漢族,共青團員,2001年10月出生,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2019級信息與計算科學班團支書。内蒙古師範大學第九期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培訓班學員,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培訓班學員。獲得2020年數維杯國際競賽成功參賽獎,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中榮獲三等獎,内蒙古師範大學團委黨章知識線上競賽榮獲二等獎,2019年度獲得百佳志願者,在2019~2020 獲得校級一等獎學金,2019~2020獲得勵志獎學金。
講讀内容:《80位共産黨人的故事》
在中國共産黨的曆史上,陳獨秀曾是毀譽相參的人物。不過他确是近代新文化運動的旗幟,被毛澤東稱為“五四運動的總司令”。他在建黨之初,他又是國内一代先驅的啟蒙者,追溯中共的建黨不能不提及陳獨秀。
陳獨秀原名慶同,字仲甫,1879年生于安徽安慶。陳自幼喪父,随人稱“白胡爹爹”的祖父修習四書五經。得到的評價是:“這孩子長大後,不成龍,便成蛇。”1914 年他寫文章用”獨秀”筆名,有人譏諷為自大,其實此名來源于家鄉的獨秀山。
陳獨秀少年時便痛恨八股,為敷衍母親而去應考,卻高中第一名秀才。進人20世紀後,陳獨秀作為第一代赴日留學生,于1901年自費進入東京專門學校,即早稻田大學的前身,不久又進成城學校,即日本士官學校預備科。
回國後,陳獨秀在上海、安徽等地參加反清革命運動,并創辦民俗報刊,在當地曾是叱咤風雲的人物,後辦《新青年》雜志名揚全國。蔡元培聞其大名,特聘他任北京大學文科學長。
陳獨秀上任以後并不開課,而是專心緻力于文科改革,國内提倡新文化運動的知名人士,大多荟萃于北大文科,陳獨秀在箭杆胡同9号的寓所成立了新文化運動的指揮部。
1919年五四運動中,陳獨秀大力鼓動,被師生視為領袖,曾一度被捕。出獄後他在思想上轉向共産主義,前往上海成立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成為共産黨發起組的前身。1921年中共召開"一大”時,正是由上海組織發起并通知各地代表到會。盡管陳獨秀因受聘廣東省教育廳長(後不到職)沒有出席大會,隻派包惠僧代表他參加,在缺席情況下被推舉為中央書記。“一大”閉幕後陳獨秀遂回上海主持中央工作。
陳獨秀投身革命後,放棄了還算殷實的家産。在北大他月薪300塊大洋。專職任黨的領導後,就靠組織上每月三四十元的津貼和出版的《獨秀文存》的版費維持生活,有時隻有一件汗衫,一天喝兩頓稀粥。
從1921年7月的中國共産黨”一大”,直至“五大",陳獨秀都是最高領導人,先後有書記、委員長總書記的職務之稱。過去有的書中說這是由于黨尚處于幼年的不成熟選擇,此種解釋之荒謬可笑,等于說20年代的中國革命精英們都是幼稚到賢愚不辨的人。盡管陳獨秀後來有嚴重錯誤,當初卻是黨的第一代同志都敬仰的革命宗師,最高領導之職非他莫屬。
陳獨秀到日本學習,對占統治地位的軍國主義極為反感,接受的是西方傳來的民主思想。回國後他發動的新文化運動,恰恰是以民主、科學為大旗,向統治了中國千年的專制迷信開戰,使一代青年從封建倫理的桎梏中解放出來。
陳獨秀學識淵博,懂日、英、法三種文字,工宋詩,寫隸書,舊學有根底,新學造詣尤深。他和胡适等參考日文英文的标點,為現代漢語确定了一整套标點符号(古漢語不用标點,斷句極難)。陳獨秀一生影響最大的活動,是1915年創辦《新青年》雜志。這本每期編輯費和稿費總共不超過200塊大洋的雜志,卻喻示着一個嶄新運動——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興起。
在創刊号上,第一篇文章是陳獨秀撰寫的《敬告青年》,成了新文化運動的宣言書。大文豪魯迅成為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曾得力于陳獨秀和《新青年》,魯迅的第一部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便在此刊上登出。
陳獨秀以他在新文化運動中的領袖地位,在當時受到全國進步青年的敬仰。1920年8月,《新青年》從第八卷開始成為中共上海發起組的機關刊物,翌年休刊。
1945年在“七大”預備會上,毛澤東客觀地評價了陳獨秀,稱他"做了啟蒙工作,創造了黨”。1953年毛澤東乘軍艦沿長江東下經過安慶時,專向當地負責人詢問起陳獨秀在故鄉的遺屬,并指示要給予生活照顧。尊重曆史的人講起中國共産黨成立,确不能忘記這位“創造了黨”的人!